三年前的入學接待會上,我第一次接觸到了茶??吹酱┲鴿h服的小姐姐在泡茶,一套連貫的動作優(yōu)雅而美麗,外面人聲鼎沸,而她卻一臉享受、歲月靜好的樣子。
一念之下,我開始學茶,每日敬拜茶圣陸羽,學習坐姿、衣著、妝容及泡茶的手法,樂而不疲。
?
隨后,我開始參加茶話會,想學以致用,但我只知道表演這套形式化的動作,卻不知道如何泡出一杯好茶,也不知道什么茶好,偶有人問起哪些茶好喝,我更不知如何說明。
茶于我像一杯有顏色、有味道的水,有些人卻能說出茶的湯質,香氣,滋味和特色……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我在泡茶喝茶的時候,完全不知道茶葉發(fā)生了什么,究竟我錯失了什么?
2
學院派與江湖派
為了解決學茶出現的疑惑,我向學校里的老師請教,結果是被告知各類茶的保健功效。
后來,我跟著游學團去茶山,跑了五六個山頭,和不同的人喝茶,看不同大小的樹,一堆人圍著猜樹齡,摘下葉片對比形狀。
?
茶山上的人不斷的告訴我他們的茶葉有多么好,卻沒有人告訴我如何才能喝出它的好,“茶無絕品,適口為珍”是他們最常用的回答。
我開始關注茶的湯色和香氣——那些我最容易感知的東西——然而對于茶是怎樣好喝的問題,我依然迷糊。
?
課堂上,李揚老師講茶學中的江湖派與學院派,以佛學的“判教”為引例:佛陀向世人說道,分人間善法、小乘、大乘三種,佛陀會依據每個人不同的根性來“判教”(判斷應該用哪種佛法)。
李揚老師的意思是,茶學的知識體系,并非有絕對通用的,而是要依每個人的狀況來判別。
?
這時我突然明白,原來天天教學的老師告訴我的是學院派的說法,喝過一萬種茶的茶山人告訴我的是江湖派的說法,二者所言皆無對錯,只是沒有解決我對于茶怎樣才是好喝的問題。
3
茶,原來可以這樣喝
李揚老師的茶葉品鑒課讓我找到另一種喝茶的途徑:先用身體去感受茶的回甘、生津、體感,再調動感官品味茶的風格。
?
以前喝茶總是一咕嘟就下喉,忽略了那些躲在表面香氣下的茶湯,需要細細感知才能品味,比如生津、回甘和體感。
在普洱茶越陳越香的語境下,回甘和生津也恰恰是普洱茶活性好的表現。
幾個小時的課后,我知道茶湯中含有大量的糖苷類物質,茶湯入口,這些物質就附在了口腔上,水解產生了葡萄糖和沒食子酸,這時候砸吧一下嘴,回甘生津便很明顯;吸一口氣,清涼感襲來。
以前覺得砸吧嘴、吸氣這些動作在喝茶時是不雅的表現,當時太過注重形式美,反而忘了茶的本質。彼時彼刻,這種對茶湯本質的體驗,真是難得。茶,原來可以這樣喝。
?
4
學茶思維
三年前我因形式上的東西喜歡茶卻不會喝茶,三年后我了解普洱茶的審美后才真正曉得了該怎么喝茶。
?
我想現在我大概明白了李揚老師的那句話:
不要迷戀表面的順暢,不要糾結于現象,要有追問底層邏輯的能力。
?
學茶路漫漫,我還需繼續(xù)探索,去感知茶葉本身所攜帶的活性物質,品鑒普洱茶身上所獨具的美好。
作者丨楊婉嫦
來源:茶葉進化論